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消費日記」標籤的文章

けいおん!! / K-ON!! 輕音少女 盒玩 / 1/64 痛車

圖片
使用Canon EF100mm F2.8 Macro USM拍攝 (共6張) 本次大阪行買的小東西

TomatoUSB:用Tomato解開ASUS RT-N16的封印

圖片
TomatoUSB:解開ASUS RT-N16的封印 註:目前使用的是TomatoUSB的 Shibby 版本 網路上有二個較多人用的,非官方的無線路由器韌體,一個是DD-WRT,一個是 Tomato ,其它還有FreeWRT、HyperWRT、Thibor、OpenWRT、Tarifa和X-WrtDD-WRT等等相當多的非官版韌體,其中DD-WRT用的人最多,支援的晶片組和品牌也最多,功能也是最多,更版速度也非常的快,而Tomato則只支援Broadcomm的晶片組,以Linksys,Buffalo的產品為主ASUS的話只支援到802.11g系列的產品,不過在最近幾次的版本中,已經加入對ASUS RT-N16的支援。 Tomato (TomatoUSB)對QoS的支援也相當完善,在此也介紹一下。 ASUS的RT-N16,是目前其產品線下最頂級的產品,128MB的RAM,32MB的Flash,可以處理很多的連線數,在硬體規格上相當的具有優勢,非官方的韌體則提供了更多的設定,除了ASUS官版韌體原有的基本的功能外,還有NTFS/Ext2/Ext3/FAT32等外接USB檔案系統格式支援,另可執行VPN,DLNA支援,圖形化的頻寬使用量檢視,很好的QoS管理,可切多個VLAN等等。 Tomato本身只對RT-N16提供少量的支援,但是以Tomato的韌體再進行加強的 TomatoUSB ,除了可啟用USB功能外,也明白的表示了對RT-N16的支援,不過使用者的反應不一,有的也是會出現一些怪狀況。所幸的是,如果刷非官版的韌體出了問題,可用原廠的光碟片將韌體還原成官版的,故可以較放心的測試。 另外,也有針對Tomato進行中文化的 twtomato ,不過1這個版本目前和官版tomoto的版本並不一致,並不是最新的版本,不過中文化應該只是介面的訊息中文化, RT-N16的韌體更新為TomatoUSB 查到的文章,大約有九成都說要先刷成DD-WRT,再刷成Tomato,但是在TomatoUSB上, 這一篇 文章的作法,並不用先刷成DD-WRT: 前置準備: 只能用有線連RT-N16 關掉防火牆 關掉防毒 動作: 下載 RT-N16工具 。 下載 TomatoUSB K26 版MIPSR2 CPU版本,直接可下載VP...

電擊 G's magazine 2010年8月份附的Q版黏土人

圖片
廢話不多寫,直接貼照片。 使用Canon EF100mm F2.8 Macro USM拍攝。 雜誌附的是Angel Beats! 的角色「立花 奏」

Canon EF 100mm f/2.8 USM Macro入手

圖片
9/27 入手Canon EF 100mm f/2.8 USM Macro... 今天照計劃的去台北買規劃中的鏡頭:Canon EF 100mm f/2.8 USM Macro。由於要買的店家下午一點才開門,所以今天也沒急著出門,坐十點半左右的高鐵到台北,到站才十一點。二個人就到樓上去逛一下微風台此車站,才一一點初,人潮就蠻多的了。找了一間叫大戶屋的日式連鎖店(這間店聽說在新竹還要排隊,新竹真是怪地方)。 菜色還不錯,價錢也還可以,大多在200-280間: 二樓感覺就是很明亮,和一樓和地下街差很多: 吃完東西後,小逛了一下,接著坐捿運去芝山站,差不多在十三點五分時進入店中,由於店剛開人還不是很多,所以買的過程很快又不用等,服務親切的小姐和上次我買相機時是同一位。我帶了自己的相機去測看看有沒有移焦,結果是沒有移焦的問題。 Canon EF 100mm f/2.8 USM Macro 這是裝鏡頭的外盒: 我買的版本是含光罩和套子的: 它有多高?我拿了小小白IS USM來和它多對一下: 這是二支都接上遮光罩後的高度比較: 接著就是測試它的性能了,我架上腳架後,接上快門線,然後先拍它自己的鏡頭蓋,這隻鏡頭的大小是58mm,剛剛好和G7的一樣: 找了二顆咖啡豆來拍: 紙折的星星: EF 17-40 F/4 L USM的鏡頭: 它也可當一般定焦鏡使用,不過聽同事說千萬別拿來拍人像,因為拍得太清楚,臉上的坑坑洞洞都無所遁形,拍小朋友聽說還不錯,因為小朋友皮膚好: 這隻是我第一隻具F2.8的鏡頭,說真的定焦還真不習慣,要靠腳來調焦段,另外就是這是我唯一計劃中不是L的鏡頭了,不過下一隻鏡頭也是明年下半年後的事了。

iRobot Roomba 560 使用二個月後的之得

圖片
很快的過了二個月了,讓我來回顧一下這二個月來,對這個掃地機的使用心得。 二個月過去了,基本上對於iRobot Roomba 560我是想當的滿意,以下是一些我覺得要注意的地方。 六角邊刷:我覺得這是可以再改善的地方,第五代雖然已經有改善了這部份的缺失,但是其實六角邊刷的設計上還是有問題,它是用一顆螺絲把邊刷鎖在機器上,但是又不能鎖得太緊----這樣問題就來了,如果邊刷卡到東西,它可能會有一隻腳因此斷掉,這樣就算了,我的六角邊刷沒斷,但是卻因為可能卡住的關係,變成螺絲鎖得太緊,而無法旋轉! 我是在清完iRobot後,按Dock要它回家時,它卻回不了家時才發現。在這之前便發現設定的定時清潔那一天,我回家時,它並沒有回基地台。現在我不知道有沒有對內部的零件造成傷害。我的六角邊刷已經由中央裂開了,不過目前還是能用,就讓它用到壞吧。下圖下看出一道由上而下的裂痕: 灰塵偵測器:這裡是沒什麼問題,不過要記得有空清一下它。 最內側的膠刷:雖然iRobot Roomba 5系列號稱有電線回捲設計,但是最好還是別太信任它,下圖就是一個例子,可看到已經有損傷了,它把電話線捲得很認真整齊,連自己的捲得受傷了! 電話線這種太細的線路,它還是沒有辦法處理。 有關木質地板的部份,iRobot Roomba 560並不會刮木質地板,但是如果注意看,還是可以看到有一些「走過的痕跡」,不過並不是刮到。如果連這種痕跡都不想留的話,平時就常要用油保養,或是就自己清潔地板吧! 9/15新增: 自動偵測落差的功能:雖然iRobot稱有偵測樓梯等落差的功能,但測過的結果,它能讓iRobot不掉下樓梯,但是並不能保證它不會卡住,之前用它來清木地板房間時,由於木地板房和走道有落差,它又不是垂直的接近落差點,結果變成一輪懸空,然後就停在那唉唉叫,要救援隊去救它了。所以後來我直接把房間門關起來。

iRobot Roomba 560 初用心得

圖片
周圍已經有不少人使用過iRobot Roomba,之前覺得家裡又不大,也沒必要用這種東西,不過後來還是覺得它應該比自己用吸成塵器來得好(而且我都隨便吸,腰一直彎著很累)。加上最近又蕁麻疹一直不見起色,所以乾脆也去敗了一台來用看看。 之前同事買的是Roomba 360,具有搖控的功能,我買的這台是Roomba 560,是沒有搖控器,有搖控器的版本為570,最高級的版本為580,580就是多給你一堆可更換的配件,只是一起買較便宜。搖控器有什麼用? 就是能讓你把Roomba當搖控玩具玩,以及設定打掃時間(打掃時間也可從機器設定)。 基本上500系列都有附基地台,基地台的功用是可以讓Roomba自動充電,掃完後也會自動回到基地台。 依據我查的資料,500系列改良的地方有: 不會刮木地板 如果捲到電線,它會倒轉。不過我還是不建議讓它有機會捲電線。 清潔功能強化 新增燈塔功能,可以讓Roomba知道室內空間的配置 地毯和地板間可直接通過,以前的版本都不行,但是如果是小塊的墊子,要小心被拉走(比如浴室前常見的小墊子)。 有寵物專用的清潔刷(另購)。 以下的照片完全沒有修過。 先來一張連在基地台上充電中的的Roomba正面照,上方就是基地台了: 這是背面的樣子,有二個軟膠的滾輪,前方有個小輪子,最下方的部份是集塵盒,因為剛清完臥室,裡面已經一大堆綿絮了: 500系列的版本,刷子變成六角刷了,300系列的只有二支腳,這個刷子的功用是把灰塵揚起來,沒錯,就是把有點粘住的灰塵或是一般的灰塵揚起來,再經由後方的機構吸進Roomba的集塵盒。紅色的是較舊的版本,強度較差,不過機器目前附的都是紅的。現在有出一種白色的六角刷,號稱強度多30%,較不會因刷子夾到不平的桌腳或紙箱造成斷裂。刷子紅色的部份是軟的,除非刷毛部份真的夾到了,看來也不是那麼簡單就會斷掉。 六角刷下方就是真正在集灰塵的部份,上方為有點弧度的軟橡膠,下方為V字形的毛刷,內有強力的吸灰塵的空氣流,用來把灰塵集到最小方的集塵盒。由於我已經用過這台機器了,所以看起來有點髒。這的刷子容易卡頭髮或是寵物的毛。 集塵盒有二部份,中間有個濾網,整個集塵室其實不是很大,因為Roomba本來就是設計用來吸毛髮和灰塵的,至於紙屑等等較大的物件,還是要先自行清乾淨。粘的東西(比如糖果,水果屑等)最好還是手動清一下吧,你不會想要Roomba的刷子上一堆...

Canon Powershot G7 + Raynox HD6600 Pro 試拍

圖片
上星期從Lensmate買了該公司做的套筒和Raynox HD6600 Pro,不過並沒有馬上拿出去試鏡,因為實在是太熱了(汗)。這次試鏡,找了位於竹北,最近剛剛把燈光架設完畢的斜張橋來試拍。剛剛弄好的橋,天天晚上都有點燈,誰知道過多久後,因為電費的關係就不開了? Lensmate的包裝包的不錯,東西都保護的很好,運費也很便宜,差不多美金10-12元,和上次從PictureLine買的運費就要30美金比起來,要少很多。 打開盒子還一時找不到內容物~.~ 下方為HD6600 Pro鏡頭的照片。值得注意的是,Lensmate的網站在某一頁說只有HD6600才沒有暗角(vignette),但是在照片中又說HD7000才沒有暗角;當我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,後來覺得應該是HD7000 Pro較可能沒有圓角,因為它的外徑是82mm,6600Pro是72mm,足足差了一公分。不過都已經下單了,想改也來不及。 後來想想也好,不然82mm的濾鏡可是貴得嚇死人orz 為了去除暗角,所以只好拉近一點點,不過整體看來感覺還不錯,邊緣有些模糊,不過是可以接受的。以美金130元左右的價格來說,算是不錯的了。 這座號稱花6000萬做的橋,一邊連著體育館,一邊接著漫漫荒草(雖然說是啥台大預定地啦),中間擋著的橋,早就有人偷偷的把路障拿開,在上面閒逛了。 帶相機出門的裝備愈來愈多了,感覺上次買的包包好像不夠用了orz.. 而且重量也在增加中,不難想像那些專精於攝影的人,其配備重量達20-25公斤是怎麼回事了。 現在是還能塞得下,再多一點東西就不行了。

濾鏡大集合

圖片
來來來哦,濾鏡排排站拍照哦..XD